孔子在《論語·雍也第六 》裡說: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。」  

孔子話中所包含的意思:「即擁有知識的人不如愛好那些知識的人;而愛好知識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知識為樂趣的人。」

孔老夫子的這番話,對於我們學習普通的知識技能,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。

但對於學【道】這一還原人之本來面目,讓人生過得真正的清靜自在、幸福快樂!則莫過於先要達到至善良知。

儒家大學篇:「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」

何謂「致知格物」?

致知格物即轉變觀念,將我們的人知人見,經過修行,革除物欲後轉化為儒知儒見、佛知佛見和道用智慧。(轉識成智,即「知」在常態下,是個人見解,屬「識」的範疇,經過革除五毒物欲後,則化為了智慧。)

欲達此境,必然要學習正知正見而後行動,學思道兼。思了學、學了思。

子曰:「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及至豁然貫通,則達「知」的極致了。

知至才能意誠,意誠方可心正,心正則身修,身修而後家齊,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。即可次第得到了!

學道者的認識和見地有限,而天下事物的意義原理無窮。因此有我們所知的,必定有我們不知的;等到我們瞭解那些不知的,更有眾多我們不知的。因此詩人有如切如磋的比喻,以此來形容學思嚴謹,窮究事物原理的不容易。

我們人不是沒有至善良知!而要做到真正的至善良知卻甚難。

世人對於珠寶首飾、玉石古頑呀!都想用手拿著戴上,置身隱秘處收藏起來。這是為什麼?

是因為真的知道它們是寶物啊!

倘若學道的人,能夠真知自己身上藏的珍寶比之珠寶首飾、玉石古玩珍貴千萬倍,就不擔憂其不精進了。

如果真正知曉:「一人生來有一身,一身皆有一真人;真人靈妙通天地,真人清靜無埃塵;真人自古不增減,真人從來莫死生。但能養得真人就,勝如貧子獲萬金。」哪還不能苦海無邊 回頭向道呢?

再比如人們對於砒霜和利刃呀!皆不敢用舌頭去品嘗,用身體去阻擋。這又是為什麼呢?

因為真知毒藥利刃能夠傷人乃至致人於死地呀!若然想要去掉惡習的人,像這樣真知其害,則不愁除惡務淨了。

人的真心原本靈妙明晰,只是由於物欲的蒙蔽,以致利令智昏了。如果知是物欲所致,便是明白了問題的根源。因而會勤加修煉不為所惑的定力。今天減去一點,明天除掉一些。

當物欲忽然升起便及時滅除,你能馬上知曉覺察麼?

知曉並且覺察照破,則可以達到不生不滅。一旦到了不生不滅之境,則心定且性盡了。

還有此刻你的呼吸,他的一出一入,你知道麼?

知道且能心息相依,久之則可以不出不入。當達至不出不入的真息之境,則氣全而生命就完善了。

 

白鬢老人說:

今天討論認知與踐行,多數人會說知道容易、踐行甚難。卻不去參悟你所知道的,只是聖賢的枝葉和皮毛呀!

真正的精髓,真正的命脈,是那麼容易知道的麼?

人如果真正知曉,一定願意真正踐行!

倘若不願意真正踐行實修的,仍然是假知。

 

覚明居士:

學道欲成致良知,良知當從格物生;

勤學聞思勿懈怠,修齊治平大學稱;

意誠心正次第禮,妙明真心善養熏;

真知於道尤珠寶,手執懷藏踐行深;

砒霜利刃假知是,除惡務盡當洗清;

知易行難非真曉,精髓了知自修心;

人心本明物欲蔽,知其源頭要斷根;

今去明除日漸少,忽生忽滅知照跟;

知照持恆無生滅,心定性盡理道欣;

一吸一呼活人本,不入不出真人欽!

arrow
arrow

    Rulai3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